宋代山水画中的“亭子”

木结构

发布日期:

早在汉代的墓葬中就存在山水画的雏形。到了魏晋,随着山水田园诗的盛行,山水画渐渐从人物画中脱离并逐渐独立。山水画真正的发展是在唐以后。即唐代灭亡进入五代,山水画才真正超越人物画而一跃成为中国画的最重要的门类。整个宋代就是山水画的天下。至此之后,再也没有一个绘画门类可以取代山水画的地位。

 

绘画向来以宋元并称,宋代是中国画的高峰期,在这方面既无愧于唐代,更可以傲视明清。宋代皇帝的整体文化素质,大概在历代皇帝中算得上是最高的。他们对书画不仅有雅兴,而且还特别重视,并设立了翰林书艺局、翰林图画院与画学。北宋统一后,成立了翰林图画院。

 

北宋山水画中“亭子”特征

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一般都藏得比较深远隐蔽。如北宋郭熙的《早春图》,在图中可以隐约看到“亭子”,亭子藏于两树之间的后方,小小的,若隐若现。亭子的整体形象比较模糊,亭子画的小,可能是画家本意就想把亭子表现得若隐若现,似有若无。亭子的笔画稍显圆润,但细看,并不是圆亭,而是个四方亭。亭内好像还有两只石凳,是供游人休闲娱乐的。从北宋《溪山图》可以看到亭子藏于繁密的树丛后,画的非常小,若隐若现。亭子画的又远又不清晰,画家可能是以此来点缀,由此会显得房屋的深远,不至于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依稀可见亭子的四根柱子中的三根,还有个三角形的屋顶,或许画家就是这么简单的勾

勒出亭子的形象。

 

北宋赵佶的《雪江归棹图》,亭子被树丛环绕,位置在画面的远处,笔画依然有点圆润,亭子顶端是圆的,整个亭子给人一种透视感,笔画简单,造型概括。从以上北宋的三幅画有亭子的山水代表画中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山水画中的亭子位置处于画面的较远处。亭子画的很小,而且一般隐藏在树木间,若隐若现。从亭子的材质和画法的圆润来看,亭子可能大多为茅草亭,目前看到的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几乎都是四方亭。

 

南宋山水画中“亭子”特征

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在山水画中的较近处,周围树木稀少,亭子的造型明显扩大,亭子都是四角亭。例如南宋《雪峰寒艇图》,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亭子藏于近处的山石之间,周围树丛不是那么的茂密,亭子的形象历历在目,显然是由于亭子在画面的位置为较近处,而且亭子造型明显扩大,因而会容易被发现。亭子的大屋顶很显眼,亭子的笔画很直,亭子顶部是圆的,不太看得出亭子的材质,有点像茅草亭,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砖瓦之类的材质,亭子的半个身体被山石遮掩住了,尽管如此,亭子还是比较突兀。我们再看南宋夏圭的《溪山清远图》,从图片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亭子的身影,从整幅图来看,亭子处于图画的近处,周围有少许的枯枝遮掩,亭子画的很笔直,可以说是棱角分明,甚至连亭子的高光都被细致的画出来,这样便使得亭子更加立体真实。亭子的顶端是尖尖的,可能与当时亭子的材质有关,也有可能与画家的绘画风格有关。这个亭子比之前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要大,看上去重心低,给人一种稳妥的感觉。

又如南宋朱惟德的《江亭揽胜图》,这幅图,从名称《江亭揽胜图》也可以得知画中的“亭子”是整幅图的一个重点。从图片自身来看,我们也可以一眼看出亭子的所在之处,这幅图的亭子跟前面南宋《雪峰寒艇图》一样,亭子的半个身子被山石挡住了。不同的是,这幅图光线较明亮,亭子画的比较清晰,连亭内的人物都表现了出来。亭子位置很显然是在画面的近处,与《溪山清远图》一样,用笔很挺拔,亭子造型也棱角分明。从图片不难看出亭子是个四方亭,方方正正的。亭子顶端画成了尖尖的,这与亭子上面茂密的松树形成鲜明对比。从这些南宋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出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位置大多处于山水画的近处,比起北宋要容易找到亭子,亭子画的也越来越清晰,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大多是四方亭。

山水画亭子

如果比较一下两宋山水画中“亭子”的造型、经营位置、绘画风格,大致有如下差别:

北宋山水画中亭子周围的树木比南宋山水画中亭子周围的树木要茂密;北宋山水画中亭子比南宋山水画中亭子画的小;北宋山水画中亭子一般在画中的位置偏远处,在中间上下,而南宋山水画中亭子常常在画面的突兀的地方,如画面的近处;北宋的亭子笔画稍显圆润,而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要棱角分明的多;北宋的山水画中亭子画的简单,带有写意的风致,南宋山水画中亭子画的要精致些,多显出工笔的意味。

宋代是中国画的高峰期, 历来对宋代绘画研究的大家不胜枚举。中国山水文化博大精深,学无止境,作为一名学者,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同时,自己也要不断探索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木结构 关注微信
手机点击拨打:13282000900

24小时客服电话

设计建造:132820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