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是一种具有结构性和装饰性的建筑结构,通常存在于柱顶和屋梁构架之间。清代对斗拱进行了继承和改进,对宋代斗拱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总结。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早期的斗拱相对较大,用料较多,并表现出朴素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斗拱的外观形制明显变化,变得更加紧凑和精致。清代斗拱的构件尺寸和斗口大小与之前的朝代不同,出现了斗口制、造斗之制、造拱之制以及昂头、蚂蚱头之制等不同类型。通常在蚂蚱头或麻叶头上取消了齐心斗,并且麻叶头的装饰纹饰变得更加复杂,建筑梁头下多采用瓜拱和柁墩。
清代对斗拱的划分主要基于其位置,包括柱头科、平身科、角科等类型。其中,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起到更大更强的作用。清代斗拱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基础斗拱,然后增加了一层拱,进而形成三踩斗拱。随后发展出五踩、七踩甚至十一踩等更多的踩数,建筑等级越高,斗拱的数量越多,装饰效果也更加精细复杂,但成本也更高。此外,清代斗拱根据使用部位可以分为外檐、内檐斗拱、平坐、搁架斗拱等,每种形式都具有不同的特点。
从宋代到清代,斗拱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进一步规范了斗拱的制度。随着清代建筑技术的提高,斗拱的制作工艺变得更加标准化,质量也有所提升。综合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清代斗拱的加工工艺仍然保留了一定的宋代工艺痕迹,同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清代斗拱在构造尺寸和外观上发生了变化,并且名称与之前有了很大区别。柱头科、平身科、角科不再被称为铺作,出现了一些变化,例如
柱头科的梁头变得更宽,因此其下的构件宽度逐渐增加。角科的斜角构件至角梁的构件宽度也逐渐增加。另外,斗拱的形式中出现了一定形式的闹昂。平身科,即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多。溜金斗拱中,斜昂变为平昂(下昂变为昂),挑杆由从下昂直接斜挑上去演变为从昂头平行到中心,然后向上挑起,使用挑金或落金的方法承接金桁。斗拱所使用的材料与宋代基本相同,但明显少于元代。
清代斗拱的构件趋向于减小,相应地增加了大量的攒数,均匀分布在檐额上,形成复杂的斗拱群。斗拱的规模明显小于宋式,结构上出现了逐层挑出的变化,这使得屋檐变大,具有更好的装饰效果。
总的来说,清代斗拱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单翘品字、五彩重翘品字、单昂斗拱、重翘重昂斗拱等几种类型,通过与柱头、角柱的组合,形成了大量复杂的斗拱形态。这些斗拱类型大多以檐柱为基础,沿着举架上升,形成了溜金斗拱,进而演变为多达二十四种不同结构形式的溜金斗拱。此外,斗拱的翘、昂的构件数量和撑头的造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最终形成了一百多种不同风格的清式斗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