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滕王亭子讲解

木结构

发布日期:

滕王阁

阆中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为古代川北第一巨邑,巴蜀重要文化名都。阆中滕王亭子,位于阆中市城北玉台山畔,为唐代滕王李元婴建,俗称“滕王阁”,历代多有文人墨客题咏。自唐至清,滕王亭子历经兴废,今园为1986年以来在原址陆续重建,占地面积约60000 m2,其主体建筑“滕王阁”亦为整个园林的总称。

滕王阁

1 滕王亭子的历史沿革

1.1 元婴妙绘蛱蝶图

据《旧唐书》载:“滕王李元婴,高祖第二十二子也。贞观十三年受封。”元婴生长于帝王之家,受宫廷艺术熏陶,喜音乐、舞蹈、绘画及游猎,尤以绘画见长,所绘《滕王蛱蝶图》,或飞或立,翩翩姿态,栩栩如生,世人莫不争之如宝,后被尊为滕派蝴蝶画派创始人。唐代王建诗云:“避暑昭阳不掷卢,井边含水画鸦雏。内中数日无呼唤,拓得滕王蛱蝶图。”宋代陈师道诗云:“滕王蛱蝶将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清人黄凤云:“如何新旧唐书在,不载丹青绝妙才?”既赞元婴妙笔丹青绘蛱蝶,亦叹滕王才情横溢未留名。

1.2 滕王高阁临江渚

据南昌《滕王阁志》载:李元婴在唐贞观十三年(639年),曾封为“滕王”,食禄山东滕县……元婴有集亭榭歌舞之好,在诏封为滕王后,于滕城宏建衙宇行宫,其中包括以其封号命名的滕王阁。后因“骄纵淫逸,行为失度”,被贬金州(今陕西安康)剌史。又于永徽四年(653年)转调苏州剌史,后转洪州(今南昌)都督。在洪州任职期间,元婴又于赣水之滨修建了南昌滕王阁。后来迁任滁州、寿州、隆州刺史,隆州即今之四川阆中。元婴每到一处,兴土木,纵游娱。调露年中(公元679~680年),他又于阆中建行宫,作为其“宴饮歌舞、狎昵厮养、田猎游玩”之所。《舆地记胜》载:“唐初鲁王灵夔、滕王元婴相继镇阆州,以衙宇卑陋,乃修饰宏大之,拟于宫苑,谓之隆苑,后避明皇讳(唐明皇李隆基)改为阆苑……”[1]。以后又于城北玉台山麓修复玉台观,增建滕王亭子。清道光《保宁府志》载:“滕王亭子,在玉台观,滕王元婴建” [2]。

1.3 阆州亭子动诗兴

元婴于玉台山修建亭观,点缀江山,此后便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游历山水,寻古探幽之胜地。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即滕王亭子建成后84年,杜甫再次游经阆中,登玉台山写下不朽诗篇《滕王亭子二首》[3],其中有“君王台榭枕巴山,万丈丹梯尚可攀。春日莺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间”,描绘了滕王亭子的恢弘气势和园林意境的清幽恬淡。光阴荏苒,沧桑变幻,滕王亭子和玉台观难耐岁月磨蚀,至明代杨瞻登临时,已是“碧石丹梯结锦苔,琉璃切地玉为台”,“杜陵旧客登临处,断碣残碑白云堆”了。清刘愈奇云“仙观威仪荒草没,高亭歌舞彩云移”,仙观残破,翠葆霓旌,埋没于荒草之中;高亭寂寞,歌歇舞罢,唯见闲云飘逸。从明至清,一直未经修整,亭观荒废渐失。

1.4 换颜英姿屹巴蜀

滕王李元婴建有两阁一亭,均以“滕王”名,即山东滕县滕王阁、江西南昌滕王阁和阆中滕王亭子。滕县滕王阁未能传于后世,阆中滕王亭子也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因此,惟闻南昌有高阁,不见余者载图经。据查,清代以前的阆中县志、府志,以及诗文词赋中只见滕王亭子,并无滕王阁之说,那么今日阆中滕王阁又从何而来呢?据清咸丰《阆中县志》载,北郊有滕王阁,所绘治城西北图题有“滕王阁”三字,始知民间于清代中期已俗称滕王亭子为滕王阁。玉台山上时有玉台观、滕王亭子、三座唐代佛塔以及颐神、慈氏二洞与历代诗文字画石刻等景观。

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南昌滕王阁在赣江边上消失了半个多世纪,阆中滕王亭子也在斗转星移中变得残破不堪。至民国后玉台观和滕王亭子仅存数间破屋和部分台基,所幸三座唐代佛塔之一、颐神、慈氏二洞及摩崖石刻等尚保存完整。1986年,据阆中历代诗文记载的情形修复玉台山庄和滕王阁,增修夺锦轩、临江长廊及后山摩崖长廊,新塑蜀汉三国英雄张飞铜像,并挖池建桥,培育花圃。现在园中景点丰富,精致异常,滕王阁为全园总称。从此,滕王亭子换颜英姿,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巴蜀大地,与南昌滕王阁遥相竞辉。

2 滕王阁的园林艺术

滕王阁位于“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的玉台山畔,布局因地制宜,随形附势,就冈建园,不拘一格,有着独特的园林景观和空间布局,其园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构园无格,借景有因

计成《园冶.借景》[ 4 ]中说“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将“构园”与“借景”相提并论,又强调“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表明“借景”远非只是一种空间设计的手法,而是园林艺术创作的重要思想方法。“园虽别内外,得景则不拘远近”,通过“俗则屏之,嘉则收之”的处理原则以达“借景无由,触景俱是”。因此,构园、借景之关键在于景观的嘉、俗情况与借景的收、屏方法。

2.1.1 园林选址

滕王阁选址于玉台山南麓,三面环翠,一江西流,举目塔山、锦屏在望,古城轻烟笼罩;俯瞰阆苑旧址,幽篁环绕,翠柏森森;左见蟠龙巍巍,梯田层层,房舍连云;右见嘉陵滔滔,碧水依依,渚清沙白。可谓“晴峦耸秀”,“秀色可餐”,“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值得一提的是,园址西侧嘉陵江水自西北而来,奔东南而去,夹江两岸山势对峙,山峦起伏,犬牙交错,形成风水堪舆中的水口,亦即天门。此处有山延绵,有水蜿蜒,乃构园之风水宝地,建于此处的园林亦称水口园林。元婴衷情山水,滕州滕王阁和南昌滕王阁均临水而建,且唐朝风水炽热,当初选址于此,很可能是受风水观念影响。

2.1.2 收嘉屏俗

为借得佳景,滕王阁四周园墙低矮简朴,略有高者,也必于其上开窗透景,使内外空间围而不隔,隔而不断。《园冶》[4]有云:“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即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为提高视点,拓宽视野,于园之西南临江一隅置夺景亭,远眺山峦逶迤不绝,飞鸟浮云隐约,登高凭远,纵目皆然;俯瞰嘉陵碧波荡漾,山野町疃依稀,触情俱是,尽为烟景,颇有“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之感,可谓“赖有小亭能聚远”,“坐观此亭得天全”。主体建筑滕王阁,屹立于数级台基之上,登高远眺,锦屏之秀,蟠龙之奇,伞盖之丽,一览无余;探首俯察,阡陌交通,舟楫往来,远山近水,尽在眼底。通过借景使园内外空间融为一体,突破自身基地局限,拓展了视域,远化了空间,使境界韵味无穷,富于诗情画意;同时,纳无限自然风物于有限艺术空间,使园林呈现出一派容宇宙于胸怀的博大意境。

2.2 因地制宜

顿置婉转滕王阁“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地不拘大小,室不拘方向,略施人事之工,墙垣分割,廊庑组织,或曲或偏,随宜设施,因地制宜,顿置婉转,构成两个各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其一是以夺景亭为中心的线状空间,此空间序列以山门为起点,经夺景亭至临江长廊,而后折向终点莲池;其二是以主体建筑滕王阁为中心的开放纪念性空间。

2.2.1 线状空间序列

匠师们采取起、承、转、合的渐进变换手法,绝妙的处理这一空间序列。为使游人有入园的感觉,入口处设山门和园墙,以界定内外空间。高2.5 m左右的园墙恰好遮挡住人们对外视线,而又不至于太压抑,且墙上开漏窗,使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与园墙相对的是遍植迎春的绿墙,此一红一绿,一刚一柔,一实一虚的两组墙垣相互对比,互为补充,形成长约30 m的狭长甬道。其尽头的夺景亭轻盈精巧,亭亭玉立,不仅与夹道和山门构成对景与夹景,而且起着引景作用。兴步前往,豁然开朗,茫茫烟水,巍巍山峦,空旷幽远。为了转换意境,长廊虽临江,但空间处理却与夺景亭迥异,采取外墙内柱的处理手法,随基就势,一转三折,构成一处安宁静谧的私密空间,与夺景亭的开敞空间形成强烈对比。夺景亭右侧之石径与入口甬道大致平行,约呈330o转折,沿此径可通莲池,再达滕王阁。此序列的起、承之间是园墙与山体形成的狭长通道,通过视线的收,形成一个幽、静的狭长空间,为夺景亭的空阔开敞作对比铺垫,视线先收后放,视觉效果极佳。转,是整个序列的重心所在,一是空间的转换——由夺景亭的开敞空间转为临江长廊的幽闭空间,二是方位的转换——从入口夹道以330o转向通往莲池的石径。合,即空间序列最后通达纪念性主空间。通过奥、旷相间,承、转变化的空间处理,予游人以不同的空间感受和丰富的意境转换;而功能上则连接了玉台山两个台地蹬道,成为进入开放纪念性主空间的良好过渡。

2.2.2 开放纪念性空间

滕王亭子为唐代滕王李元婴所建,亭子久废,今之滕王阁是为祭祀这位善绘蛱蝶的王子而建。滕王阁,从文化意义上讲是一个纪念性园林;从风水角度看又是一座水口园林。水口园林的性质主要体现在园林选址上,但其主体建筑滕王阁依照风水理论处理的空间模式再次强调了这一特性,同时也更加突出了该园的纪念性质。滕王阁位于园之中心位置,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基势高昂,空间开敞,与正对面的唐代佛塔、丹梯台阶、莲池拱桥等构成园中唯一一条纵轴线,滕王阁则处于起莲池拱桥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轴线的终端。滕王阁背倚玉台山,正面莲池形式规整,地势低洼,拱桥匍匐,垂首驯服,呈前方朝揖之态;西面玉台山庄地基下落,形制低调,东面一阁退后数米,规格小巧,装饰简朴,呈左右环卫之势。后依山林、前方朝揖、左右环卫的空间处理象征着风水“四象”——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而滕王阁所处的位置恰是风水模式中的正穴所在。周围配以广玉兰、南洋杉、塔柏、雪松等常绿植物,布局对称,色彩森森,起到良好的烘托陪衬作用,营造出庄严肃穆的开放纪念性空间,其气势和氛围也恰好契合了滕王元婴皇家子孙的身份与地位。

3 滕王阁的建筑艺术

3.1 夺锦轩中醉依栏

夺锦亭,原名夺锦轩,明嘉靖《保宁府志》作夺景亭,旧亭在锦屏山西岩。南宋大诗人陆游曾为之题《夺锦轩》[3]:“夺锦轩中醉依栏,锦屏苍翠插云端。生平不喜言争竞,付与游人自在看。”重建滕王阁时移建于园中,位于西南角,与山门相对。夺景亭为六角双层重檐攒尖顶,不仅造型轻盈精巧,而且选址尤为精妙,临江而立,既可内外借景,又与园内其他构筑物同时构成框景、点景、对景、夹景、引景等诸景观,恰如其名,夺景之亭,集景而成。亭下碑刻陆游诗《夺景轩》,右侧碑刻杜甫诗《滕王亭子二首》。临江长廊与夺景亭遥相呼应,互为对景。透过长廊外侧壁上的各式漏窗,可见嘉陵江上粼粼波光,点点帆影;内侧立柱设美人靠,供游人小憩。该廊为曲廊,首、中、尾分别由阁、亭起承转接,其平面构图颇似一反写的“弓”字。曲廊随形就势,自由婉转,围合出一处幽静的私密空间,内庭散置石桌石凳,周围香樟浓荫华盖,林间鸟鸣啾啾,颇具山林野趣。

3.2 君王台榭枕巴山

清咸丰《阆中县志》载:“滕王亭在玉台山畔,唐滕王元婴建,今废。”关于滕王亭子,历代府志、县志的相关记载不多,但有诗人杜甫所写《滕王亭子二首》千古流传,为其扬名增辉。滕王亭子,清时俗称滕王阁,重建时便改亭建阁,曰“滕王阁”。此二建筑在形式和命名上虽有亭、阁之别,但其所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却是一脉相承的。

今滕王阁为一座歇山式双重檐仿古建筑,气势恢宏,颇具唐代建筑的神韵。阁分两层,各开三楹,底层正堂屋檐出挑增大,做特殊处理,辟为门厅。门窗精雕细琢,图案丰富多彩,平添几分古朴典雅之气。阁中陈设元婴石像、屏风字画等,古朴中又略显华贵。屋顶覆以金色琉璃瓦,装饰华丽,造型稳重。滕王阁的布局颇为讲究,从平面构图看,阁位于园中唯一一条纵轴线的终端,且占地面积最广;从立面构图看,起莲池拱桥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到滕王阁达到极致。无论是体量上,还是气势上,滕王阁皆总揽全局,成为整个园林的景观控制中心。

唐代佛塔位于滕王阁左前方,塔高8.25 m,建造于公元4世纪,早滕王亭子200多年,至今保存基本完整,颇具历史价值。此塔为七级浮屠,原有三座,现仅存一座。该塔为四方形塔基,刻四瓣莲花形须弥座。塔身为覆钵体,正中开一船形龛,内刻有一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装塔刹,刹基两层,下层有石雕八力士举托刹身。上层为六方柱,各方开一昆门,门内刻一座佛,刹为火焰纹状。

3.3 中天积翠玉台遥

玉台山庄,其前身为玉台观,观在高处,其中有台,号曰玉台,早已有之,滕王增建,今废。《方舆胜览》载:“玉台观在阆州城北七里,唐滕王尝游,有亭即墓。” 杜甫《玉台观二首》诗句:“中天积翠玉台遥,上帝高居绛节朝。”“江光隐现鼋鼍窟,石势参差乌鹊桥。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描绘了仙境般的玉台山和堪与琼楼瑶台相媲美的玉台观,虽有夸张之辞,然江光之远,石势之高,却是观外所见真景,于此诗人亦萌生“言世果有驻颜飞升之术,吾便当留此以终老耳”的归隐思想。

今玉台山庄为宫廷式三合院仿古建筑,其正面形式既不同于四合院建筑建倒座房,东南开大门,也不同于一般的三合院建筑前方开敞空荡,无墙与门,而是正中设影壁。两侧各开一圆洞门,既体现了建筑造型的独特性,也再现了当时滕王所居之行宫与一般民居相比,更为庄重,更为讲究。玉台山庄碧瓦朱檐,古柏葱郁。正堂为两层楼阁,上下各三楹,底层开十二屏门。正厅陈设三组式大屏风,侧屋辟有碑刻书画展室,藏有历代名人吟写阆山阆水之诗画墨宝。整个建筑通身漆红,歇山屋顶覆绿色琉璃瓦,造型精致而不繁复,色彩丰富而不浓艳,掩映于蓝天高树下。玉台山庄前铸有张飞骑马铜像,高7米,张飞手执八丈蛇矛,神态威扬。

3.4 古洞清幽锁绿苔

后山颐神、慈氏二洞,系天然岩洞凿成,为古时玉台观主体建筑。唐朝信佛崇道,颐神洞即为道家养性颐神之所。颐神、慈氏原为一洞,仅洞口一柱相隔。据考证,公元695年武则天加尊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后人据以旁添此名,遂为二洞。洞内壁刻有明人邵元善书杜甫《滕王亭子》行书一幅,字大如拳,笔法苍劲。外壁刻有历代文人游玉台山咏的诗文,文化氛围浓郁。明杨瞻《颐神古洞》[3]诗:“古洞清幽锁绿苔,禅门寂寞对山开。荷香芬馥浮丹井,云气氤氲罩玉台。绕树惟闻飞鸟唤,穿林忽见远僧来。提壶欲吸清泉水,恐破朝霞锦绣堆。”为保护石洞和石刻,1986年新建一组摩崖长廊。长廊依壁而建,为半廊形式,结构严谨,参差有致,甚是壮观。长廊临洞一段作双层处理,基身是廊,顶部似亭,造型奇特,打破了长廊的平直单调,丰富了立面构图。

4 滕王阁的植物配置

杜甫诗云“中天积翠玉台遥”,“春日莺啼修竹里”,又云“古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可见唐时园中不仅松柏积翠、莺啼幽篁,古墙竹影、虚阁松声,而且注重意境的营造,在植物与建筑的搭配上也十分讲究,颇具水平。杨瞻有“荷香芬馥浮丹井,云气氤氲罩玉台”的诗句,可知明时园中池种莲花,芬芳四溢。1987年恢复此园时遵循了自然生态原则,仅略施点缀,便成海桐圆润迎春绿,香樟亭盖兰桂馨,芭蕉漱雨松柏翠,一池荠荷竹摇影的景致;营造出接人待物笑迎春,浓荫满庭芬芳沁,鲛宫泣泪涛声凑,香远益清曲径幽的意境。

5 结语

滕王李元婴建滕王亭子后,历代有杜甫等名人赋诗题词,也正是由于文人墨客的吟诗作赋,滕王阁在几经兴废之后才得以在国运昌盛之时以崭新的雄姿屹立于巴蜀大地。所谓名人名篇存名楼,文化的生命力是无穷的,滕王阁建筑群是一个机体,滕王阁文化则是这个机体的灵魂。

参考文献:

[1] 刘先澄,毛明文,侯国刚,等.古城阆中

[M].北京:旅游出版社,2003.

[2] 清道光时期《保宁府志》[Z].

[3] 杨林由.阆中历代诗词选[M].伊犁人民出

版社,2001.

[4] [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园冶图说[M].山

东画报出版社,2003

木结构 关注微信
手机点击拨打:13282000900

24小时客服电话

设计建造:132820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