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的空间分析

木结构

发布日期:

园林亭子

亭子的艺术表现在于空间表现,而亭子的艺术处理加工,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设计师对于空间的艺术加工处理。中国人有着其特殊的空间意识,既空间它是作为无形的、没有度量的、连续流动着的并且能被人们所客观感知的。空间的范围和内容具有不确定性,使感觉它的人产生主观联想。根据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中国的亭子空间主要是以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尽量做到使人工美和自然美相结合。概括中国古代建亭子空间的特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亭子空间为木构,故自然的与外部空间互相交融并融为一体;第二,亭子空间以具体的亭子群为核心构成了主要的空间原型。这种活泼可爱的亭子原型,通过其排列、组合、展开等,又形成了变化多样的空间形态。如宫邸、民居、园林、庙宇等。论文中研究的亭是中国传统亭子的一个缩影,最能集中体现古代亭子空间的特征和审美情趣。

园林亭子

1.亭子的空间形式

中国的亭子经常作为空间环境的主体形式出现,并且能够构成中心。亭是常用柱子分隔空间的,列柱能产生空间感,柱间距越近,柱身越粗其分隔感就越强。由于亭不是实体空间,而创造的是由柱子支撑起来四面空灵的虚空间,故亭子强调的是亭子自己内部的虚空间与外部环境空间的联系。最后在通过亭子特有的亭子外形对外部环境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景观环境犹如画卷般美例如,在顾和园里有一组亭子“画中游”,它是顺应高低起伏的地形,由两座三层的亭廊组成。游人感受着周围美如画卷的景色,进入亭内,仿佛是在画中行走这就较为生动的说明,亭子的美并不是完全的在于其亭子自身造型的精美,更重要的是亭子能集中周边环境景物之美,从有限的空间创造外面无限的空间。

中国传统空间的概念是以虚实相生和有无相形的辨证关系为特征的。苏东坡曾在《涵虚亭》中有过这样描写,“唯有此中无一物,坐观万象得天全这体现了亭子的主题以及意境的来源。清朝的许承祖曾在《咏曲院风荷》的诗篇中提道:“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其中妙就妙在“虚”和“空”二字虚空纳万境。正是由于亭子有这样的虚空间,才能构成以虚为主、空灵并且与周围景物形成流动空间形态。袁枚在《峡江寺飞泉亭记》中也谈到了这亭内外虚空间交融的给人带来的美德感受:“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闻窗瀑至。……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从这篇诗中,看出瀑布是自然的环境,是外部环境空间的景色,水声、棋声、松声、鸟声都是外部环境里的要素,飞泉亭正是在周围的大环境里又形成了一个有限的内部空间,并且由于这个空间是一个虚空间所以亭子的内外空间交流、互动,使这整个环境具有了无穷的意味。

2.亭子的空间功能

亭是一种融于无限的自然环境中有限的空间,也是沟通自然景物和人内心情感的媒介。也就是说,亭作为自然景物和人交流的组带,它为人们提供了“仰视”“俯视”、“远眺”等这样的观察机会。人们也已经习惯了通过亭子的这种空间功能,用心去观察百川景象。亭,常常作为风景区或者园林里的景点形式存在,亭的空间功能使人们置身于亭中观景。亭集四周景物,使游人从有限的空间进入无限的空间。“惟有此亭无物,坐观万景成天全”说的就是亭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亭可以是一个景点与另个景点之间的连接点,提供给游人中途小憩、躲雨遮阳、歇足观赏的空间;亭可以作为最佳的观景点,成为人与自然交流的媒介。在处理整体景观空间的时候,亭是比较宜于远眺的一种亭子形式,从而形成了外面的空间象是一幅画,人进入了亭,也就仿佛是进入了这画中。因为亭的内外空间互相渗透,使人虽然处于亭,却感觉与整体风景融为一体:亭还可以作为空间环境中的主体出现,作为景点构成视觉中心。空间内部形态与外部形态互相交融,亭的隔、透、屏、敞等特点使形体和空间相结合,最终体现亭子形态的美。在风景区亭的设计中,为了要避免单调、无味并且能获得空间变化,就需要组织景区空间的层次。若是环境空间没有层次和分隔,那么空间无论有多大,在其中放入亭也会显得单调;若景区空间丰富加之亭的布局较为得体,就能获得美的效果。这样处理好风景区景观空间层次与渗透,就可以在有限空间中小中见大的效果,使亭成为景物观赏的趣味中心,从而可以增强景区景点的感染力。

木结构 关注微信
手机点击拨打:13282000900

24小时客服电话

设计建造:132820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