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文化内涵

木结构

发布日期:

古建亭子

纵观亭子的历史发展,不难发现,虽然亭子在建造材料上不曾有过非常重大的变化,但功能的演变酌实令人惊讶。那深深烙入在中国人心中的亭子并非具有实用功能早期的亭子,而更多应当是唐宋时期之后山水园林中富有变化和审美意蕴的亭子。亭子的文化因素一直制约着亭子的功能,在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还可以影响到人的内心,亭包含了非常深刻的文化内容。那么亭子文化的特征我们可以理解成为,由于亭的建立或者存在,传达出了某些信息,比如知识、观念、道德、艺术、文学等等。

古建亭子

1.亭子的诗化内涵

从18世纪末开始就有“艺术是只以美为目的”这样的看法。这种艺术至上的观点在19世纪浪漫主义美的学艺术论中进行了深化。有一些中国传统建筑中建好的亭子,由于进入亭子中过游人较多,或者是由于地理位置相对较为重要,有的甚至根据当地风情请人撰写楹联和匾额并悬挂于亭子上,连亭内的墙壁上也有壁画和雕刻。一些墨客文人途经此处,观见其景致,品味其匾额楹联,也会由感而发借题发挥,即兴做诗抒发自己的感慨,题字于亭壁。如果遇见不同见解者,也可能加以点评,撰写不同诗句。例如湖北省巴东的“秋风亭”就是历代文人墨客凭吊的场所。包括诗人陆游也先后两次登亭观赏诗句。绍兴的兰亭也是如此,由于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此“兰亭”的审美价值也万体现在诗文之中了。再譬如前面提到的“醉翁亭”,也是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的。由于当年欧阳修在琅琊山上做有“醉翁亭记”,之后文人墨客,官宦贵人纷纷到此题刻诗词,王安石、文徵明等人都在此留下了足迹。因此,亭的这种典型的文化特性,使很多文学、艺术家们与亭这种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亭、歌颂亭,为亭题写有着深刻寓意的楹联深化了人们对亭子及其环境的理解,最终领悟到更为深层次的美。原来强调具有物质实用性的亭,逐渐地过渡到满足人们更多精神层面需求的诗歌赏析过程的载体从而增强了亭的美感。另外,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它不仅仅是诗歌赏析的一个场所,其本身就是诗人们聚会饮酒并能抒发离别情荡与感慨人生的场所。

2.亭子的历史记忆内涵

记忆是一种现实中客观存在与内在意识与外在现实之间的互动和动态艺术。中国传统建筑中亭子,所构建出的物质空间形态,不仅能构成人们直接的日常生活经验与社会观念,它同时也可以成为促成集体回忆与社会认同感的主要内容。亭子可以为纪念某些历史人物而建;也为表彰某些思想而建;还可为表彰正义而建。例如,在山东泰安岳庙正阳门的外面,有“遥参亭”,它北轴线上的第一组建筑为岱庙的入口。自此向北轴线直抵泰顶的“南天门”,古代帝王凡有事於岱宗均先在此“草参”,再入庙祭祀,意为在此处瞻拜封禅泰山。正是由于记忆的存在,各地的亭子才因其当地所特有的物质结构与社会文化的演变,最终表现出不同于其它的独特风貌与形象。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作为一种历史发展变化的产物,它与记忆密切相关,表现为各种物质与非物质要素在时间中连续的过程。使用亭子的人的主体意识及行为与相关联事件都会导致场所内功能、氛围、感情的改变。这样,人们在亭子的面前不仅仅只将亭子作为景观和观景点,还有可能融入亭所创造的集体记忆中将其隐晦的精神讲行一番细细品味,回味无穷。现在许多建筑所以会产生趋同的形象、场所感消失等问题,归根究底是由于城市历史人文文化遭到破坏,而导致记忆被迫中断。

木结构 关注微信
手机点击拨打:13282000900

24小时客服电话

设计建造:132820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