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地形与亭子的意境营造

木结构

发布日期:

山顶亭子

山地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土丘、丘陵、山密以及小山峰等,是具有一种动态感志性的地形。同时山地作为一种自然风景类型,在景观环境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山地中的诸多自然要素中,地形特征占据着主要地位,它是决定建筑与建筑所处区域环境关系的主要因素。根据人们约定俗成的对山体的认知,山体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山顶、山腰、山麓。山顶是山体的顶部,山体上最高的部位,四面均与下坡相连:山腰,也被称作山坡、山躯,位于山体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倾斜地形;山麓也被称为山脚,山体的基部,周围大部分较为开敞平整,只有一面与山坡连接的地形。不同区域、地点、区位都有着不同环境特性和空间属性,山顶、山腰与山麓虽然属于同一山脉,但都有其自身的环境特征和空间属性。这些特性和属性在前面章节已做详细分析,在此就不过多赘述。下面把亭子建筑于山体的几种关系所表现的意境效果概况如下

1.坐于山体

这是处理山地地形与建筑关系的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将四凸不平的地形平整使建筑坐落于平台之上,以山为基。这种做法使得亭子的整体稳定性增强,适合于坡度较缓,地形本身变化不大的山地环境地段。对地面的平整并非只采用削切的手法,还可以利用地形筑台,将建筑置于一个人工与自然共同作用下的台基之上以增强亭子的高耸感与威严感,使亭子的体量更加突出于山体,并且具有稳定的态势。这种亭筑与高台上的形式在中国最早的园林建筑中就已经出现,用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另外对地面标高的适应可以在亭子内部利用台阶、错层、跃层的处理手法达成,使建筑造型产生错落的层次,丰富了建筑的内部空间。

2.浮于山体

若想使山地环境中的亭子依山就势呈现一种险峻的姿态,可采用使建筑主体全部或部分脱离地面,浮于山体。方式一般有两种:底层架空和局部悬挑。底层架空指的是将建筑底部脱离山体地面,只用柱子、墙体或者局部实体支撑,使亭子的下部保持视线的通透性,减少了建筑实体对于自然环境的阻隔,表现出对自然的兼容。这种形式在我国四川、贵州等地“吊脚楼”类型的竹亭中较为常见,这种民居利用支柱斜撑的做法,在较为局促的山地上争取到更多地使用空间,充分利用了原有地形的高差,不但在造型上增加了奇险的感觉,更有利于赏景实现的通畅

3.依山就势,嵌入山体

亭子体量嵌入山体最直接的做法是将建筑局部或全部置于原有地面标高以下。根据山地地段形态的不同,具体的处理手法也有不同的变化。具体处理手法根据山地地形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有的亭子依附山体自然回陷所形成的空间,比如山洞,使亭子的体量正好填补山洞的空缺,也有的亭子在山地的自然坡面上开凿横穴并在坡面上为地下的建筑设置自然采光,如在凹型地段,则建筑背靠环绕凹型地段的上部坡面布置,屋顶覆盖上部地面的凹陷范围并与上部坡面形成一个整体这些都是传统小型风景建筑中巧于因借的做法。

山顶亭子

木结构 关注微信
手机点击拨打:13282000900

24小时客服电话

设计建造:132820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