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的发展历史

木结构

发布日期:

园林亭子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亭, 最早的亭可以追溯到商周出现的供帝王停歇驻足的高台。《批文切字集》曰:“‘ 亭’字原形是‘ 有上盖的高台’”。这种高台可以算得上亭的雏形了。然“亭” 字则出现的相对较晚, 甲骨文和金文中均未出现单独的“亭”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钵文。字形的上半部为楼台层叠的重屋形,下半部则是一颗钉子的形象, 表声。

亭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门类,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 其功能是供人休憩。东以时期的许慎所著《说文》释为:“ 亭, 民所安定也。亭有楼,从高,丁声。”东汉刘熙的《释名》曰 :“ 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亭在汉以前的亭主要分为:城郭中的路亭其中包括街亭、市亭、都亨、旗亭等。古人有云:“ 洛阳有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门,门一亭,人谓之旗亭”。亭

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标志性作用。交通干道上的亭主要包括邮亭、驿亭,兼有驿站和旅社的作用。虽然邮亭、驿亭都等都是一组用以供人食宿和办公的建筑群,但凡邮亭,比高出道上,以便愿望, 并有华表以为标志, 正所谓“古者亭邮立木以文其端”。在宋《平江府图》中海可以见到此类建筑的遗制。

战国时, 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 在边境上设亭, 置亭长。秦汉时在乡村十里设一亭,置亭长, 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

的人充任。《汉书· 百官公卿表》注:“大率十里一亭, 亭有长,十亭一乡”。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东汉后渐废,魏晋以来,随着园林建筑的发展,亭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逐渐出现了供游览观赏的亭。此类亭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在北魏时《洛阳迦蓝坦》和《水经注》中有关华林园的记载。华林园的景阳山上建有“临涧亭”。而到了南朝时,园中建亭就相当普遍了。梁元帝,在他的湘东苑中,就建有“隐士亭”“映月亭”“临风亭” 等。

园林亭子

唐代以后,亭更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大业杂记》载, 隋炀帝的两苑中建有“逍遥亭”,“四面合成,结构之丽,冠于古今”。唐代的某些宫苑中,亭的数量已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云:“ 禁苑在宫城之北, 苑中宫亭二十四所。”其中亭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史上大最以亭入苑之始。有的宫苑中的亭规模较大且有窗,可以饮宴、娱乐、起居、游戏、办公或读书其中。此外,唐代官吏、士大夫的宅邸、衙署和别业中,也建有大量亭。亭几乎成了园林中的主要景观建筑,并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园林建筑形式。

宋代,亭的建造就更为普遍了。从《末史· 地理志》中可知,宋徽宗利用景龙江水在于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造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

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此间筑亭,已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地因借山水形式,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了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宋时,亭的建筑和发展与其他式样的中国传统建筑一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远在宋朝的诗词绘画中都可以得到佐证。另外,《营造法式》一书中专门有亭的作法及示意图。

宋元之后,亭的建造更为精细考究。宫苑中的亭常用十字脊, 琉璃瓦为顶,十分金碧辉煌。明清时期的亭在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发展。形式上集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之精华,尤其是屋顶部分,变化万千。即便是间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手法的不同,也会从一书形象中体现出不同

的性格和风貌。在中式亭的造型的同时,对边亭的位置和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 且非常注意亭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在风景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己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在建筑的艺术和技术两方面都巳达到了十分纯熟又臻完善的境地,是中国传统亭发展的鼎盛时期。

木结构 关注微信
手机点击拨打:13282000900

24小时客服电话

设计建造:132820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