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架

木结构

发布日期:

木结构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木构架,即柱顶上抬着梁架,梁上置梁,之间以短柱相联,上梁依步架而逐层缩短,最上一层梁中部立脊瓜柱而形成的三角形屋架。在相邻的两梁架间,用朽联系,在各层梁的梁端和脊瓜柱上架擦,凛间布椽,构成房屋的空间骨架,以承屋面重量,并通过斗棋、柱传至基础。抬梁式古建筑室内空间大,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穿斗式木构架,即以柱直接承擦,不用梁的木构架。进深方向按擦数立一排柱,柱间用穿杨组合成排架形式,再用斗杭将每间一组的排架联系起来,形成框架。在柱的上端承擦,下端落在柱顶石之上,并用地袱相连,以加强其整体性。穿斗式木构架结构轻盈,用材较省,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民居多使用。

徽州木结构古民宅中大型或较富丽的住宅采用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架。实例歇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屯溪程式三宅大厅。其混合性如图所示,

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架

明间为使空间开敞、庄重,采用承重大梁联系前后柱,省去中柱,大梁上再置小梁,之间以瓜柱相联,具有抬梁特征;大梁不是顶在柱头上,而是插入柱身的卯口内,形成横向桦卯关系,具有穿斗特征,边跨更是普遍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孙大章先生将此类木构架称为“插梁架”,承重梁的梁端插入柱身(一端插入或两端插入),与抬梁式(北方)的承重梁顶在柱头上不同,与穿斗架的擦条顶在柱头上、柱间无承重梁、仅有拉接用的穿仿形式也不同,具体的讲,即是组成屋面的每一擦条下皆有一柱(前后檐柱及中柱或瓜柱),每一瓜柱骑在(或压在)下面的梁上,而梁端插入前后檐柱柱身。为加大进深,尚可增加廊步,以及用挑出插棋的办法,增大出檐。在纵向上亦以插入柱身的连系梁相联。对于古民宅中抬梁式、穿斗式木构架的混合使用,刘致平先生先后在文献中“四川住宅建筑”和文献中“大木作”都提到“不过北方梁柱接头的做法是柱承梁头,梁头承凛,而四川等地的做法则是梁头插在柱头的卯口内,柱头上升到梁背而直接承托擦条。”此外,部分大型古民宅天花或复水椽下砌上明造,大梁为两端插入柱身的承重大梁,同时具有抬梁和穿斗的特征;天花或复水椽上草架为穿斗架,草架将屋面传来的荷载连同自重部分直接传给承重的落地柱,部分通过轩梁再传到承重的落地柱。“翻轩”做法及由此产生的荷载传递途径,进一步表明大型徽州古民宅木构架为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架。

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构架

徽州古民宅中混合式木构架的承重梁常做成月梁,当地俗称冬瓜梁。和宋《营造法式》所载月梁有所不同,梁断面接近圆形,两端较中央稍细,梁起拱,作极缓和的弧形,梁端下部自丁头棋上出一凹形圆和曲线,俗称梁眉。粱眉与丁头拱一气呵成,十分简洁,巧妙地处理了梁端下部嵌斗棋所产生的断面厚薄变化。早期梁眉舒展有力,梁端丁头棋拱眼内多雕云纹图案。明代,一般大型住宅多为进深九擦,明间缝檐柱与金柱之间用月梁式双步梁。双步梁上用驼峰承托护斗,斗旁出棋承托单步梁,也有不用驼峰而代以瓜柱的做法。进深较小的七凛建筑,檐柱与金柱之间则仅以月梁形单步梁联系。二金柱之间使用五架梁,梁上置瓜柱二,支承三架梁,瓜柱与金柱上端另加单步架。三架梁上则立脊瓜柱承托脊擦,两侧置雕饰化的叉手。梁上承受瓜柱的平盘斗均雕成莲瓣或花卉等图案.十分华丽。不用平盘斗时,脊瓜柱下端多收杀成鹰嘴形状,抱于梁上,显得朴实大方。三架梁、单步梁梁头均雕成云纹、卷草。彻上明造梁架的许多构件雕刻精美,将结构与美观融为一体,并和其它部分保持完整的统一性。清代一些大型住宅的底层不布置厢房,3间为堂,同时增高堂的空间,和楼层一样用砌上明造木构架,并设覆水椽。廊步则设卷棚,上均铺望砖。这实质是天花装修,当地人称“明厅暗阁”。建于清代的款县徽城杨宅规模宏大,通进深达48.5米,第一进为堂,即此类做法。

木结构 关注微信
手机点击拨打:13282000900

24小时客服电话

设计建造:132820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