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观音亭

木结构

发布日期:

澎湖观音亭

澎湖观音亭(台湾话:Phînn-ôo Kuan-im-tîng),位于马公市中兴里(妈宫北甲),古称观音庙,光绪年后才泛称观音亭,阖澎公庙之一。

当地人今称“观音亭”有两层意思,广义泛指涵盖观音亭佛寺与整片海景的海水浴场,狭义则单指佛刹观音亭。

澎湖观音亭

狭义的观音亭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澎湖水师协右营游击薛奎倡建,主祀观音大士,寺埕隔水近山、烟波浩香,可远眺余晖、渔翁岛(西屿乡)美景不可胜收。由于建寺历时悠久,陆续在乾隆、嘉庆年间修建。

现今澎湖观音亭外貌乃奠基于日治大正14年(1925年),大木匠师谢江、谢自南父子的设计;格局为五开间两进落,俯瞰庙身呈现正方形,穿廊兼具护龙与回廊的功能,且左右护龙后方各置钟鼓楼的格局,当时放诸全台湾系较为罕见。(钟鼓楼不对外开放)

龙王庙(又作龙神庙)乃道光六年(1826年)澎湖通判蒋镛开基,日治时期被并祀澎湖观音亭内,今安奉于东厢房中。

光绪十一年(1885年)曾遭清法战争澎湖之役遭法军战火延烧,虽造成佛寺建筑部分毁坏,但寺内罗汉、神像却被方丈以便宜的价格变卖给法国士兵,中文文献婉言为“钟鼓等物尽携去”。光绪十二年重建,同年落成,澎湖通判程邦基乃题“大慈悲匾”致赠。

参与澎湖之役的德义营管带刘璨莹,1886年亦在观音亭楹柱,题字“宝珞耀云端万朵祥光震旦昙花随法现,慈航横海表几声梵响乾陀鱼鼓逐潮来。东官,刘璨莹谨献并记。”附记:“乙酉花朝,法夷犯顺,余率师扼沟力御,宵深忽见庙畔霰光照耀,若内典所传珠璎宝珞者,用是于炮弹烟雨之中,血战两昼夜,幸免伤痍,书于榜楹以志神贶。”

澎湖观音亭

祭祀:观世音菩萨是佛教神祇,佛教不碰荤腥,供品切勿以荤食或五辛类食物参拜,奉斋菜、蔬果、花卉即可。

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之日)

农历六月十九(观音菩萨成道之日)

农历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之日)

澎湖地区农历七月举办普渡时,往例由妈宫城隍庙开办,最后在观音亭结尾,所以当地有“城隍庙放,观音亭收”之俗谚。

副祀的龙王庙则奉龙王,主庇佑海象安稳、航行平安。此外,根据民间五行学说,龙王乃水界之神,调节凡间降雨,八字命理中缺水者,适宜向龙王祈求用神,补命中水之不足;白衣观音大士则五行为金,八字中喜用神为金者,亦同理可向白衣观音祈求平安。

周边景观:观音亭下面的海水浴场是平沙细浪,是戏水游泳的好地方,更是澎湖帆船选手训练基地。这里有一逆玄武岩形成的海堤,长约500米,由国立澎湖高级海事水产职业学校西边海岸,向西南海中突出,形成一道天然的防波堤。因为堤防的阻隔,使得中央的海水变得格外平静,成了天然海水浴场。

澎湖观音亭

2004年,澎湖县政府斥资五千万,在观音寺埕前造堤搭建“西瀛虹桥”,作为每年花火节发放地点,入夜后寺前之虹桥点起七彩灯光,吸引游人如织,却也造成防波堤内泥沙淤积严重,生态改变的负面影响。

木结构 关注微信
手机点击拨打:13282000900

24小时客服电话

设计建造:132820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