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榫卯?榫卯结构的发展历史

木结构

发布日期:

榫卯

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东方建筑文化的代表,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梁柱之间采用榫卯连接。什么是榫卯?榫卯即是接驳口。一些对象,利用凹凸方式来相接的地方,就是榫卯。凸的部分叫做桦,凹的部分叫做卯。中国建筑中的梁、柱、斗棋和屋顶结构就通过榫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榫卯联结方式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技术创造,它的发展和完善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巧,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构同关联,凸凹的契合状态,诱发出”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哲理意蕴。

榫卯结构

榫卯联结方式在中国产生很早,它的发展历史悠久,考古发现,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杆栏式房屋建筑。房屋由桩、柱、板、梁、杭等许多构件组成,在这些构件上大都带有榫卯。其榫卯的式样有多种,如燕尾桦、梁头桦、双凸桦、柱头桦、柱根樵(管脚桦)、企口桦等(图1. 1 >。其中企口板两侧各凿出一道宽10 }-25mm、深23mm的企口,口内插入砍削成梯形截面的木块,衔接不见通缝,是一种较高级的密接拼版工艺。这些榫卯当时是用石斧、石凿、骨凿之类的工具制作,制作难度可想而知。距今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村落的木结构物中也发现榫卯联结。例如,河南汤阴白营的一座水井,用井字形木架加固井壁,在井架木棍交叉处有桦眼。又如,青海乐都柳湾一些墓葬中的木棺,在底板下和盖板上各有横向的三条木板,上下对应。木板两端伸出并凿有圆形卯眼,与竖立的木柱紧密联结,形成三个框架,把棺板牢牢固定住。西周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促使木工技术进一步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木工技术达到相当精细的地步。考古研究发现,战国时木工已有直樵、半直桦、燕尾桦、半燕尾样、圆桦、端头桦、嵌桦、蝶桦、半蝶桦、宽槽接合、窄槽接合、切斜加半直桦等十多种榫卯接合类型。当时的木工匠师不但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方式,而且对这些方法在受力性能、工艺制作与装饰功能方面的优缺,也有了较科学的认识,可按照器物的不同要求恰当地选用。例如,燕尾桦箱角接的接合强度大,加工难度亦大,多用于牢固度要求高的整体式木棺,而现场拼装的木停则使用结合强度较低、加工难度较小的宽槽箱角接。又如,透桦的接合强度大,但不甚美观;不透桦的特点与之正好相反。于是,在制作木几时,对要求美观的木几面采用不透桦,而在要求强固的足座底面采用透桦,使技尽所用,各得所宜。再如,在不施胶的情况下,各种接合方式中以燕尾桦的强度为最大。但在外力作用下,桦颊尖端易产生顺纹的剪切破坏,因此,应把桦颊倾角限制在某一临界角之内,现代细木工艺理论研究指出,这一临界角约为100。根据对战国木器实物的测算,燕尾桦倾角平均值在7一12。之间,这表明当时工匠对此问题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工艺实施上达到稳定的、较高的技术水平。可以说,现代细木工艺所掌握的主要榫卯结构,包括技术实践与理论,在战国时代几乎都己被发明和应用。千百年后,明清时期以榫卯结构制作的家具又达到新的顶峰,成为中国及世界木工艺技术史上足以称道的成就。

榫卯结构

榫卯结构简化了复杂的联结程序,使两块材料在不需第三者的介入下实现牢固联接,是一种最简单、稳定而普遍适用的联接方式,它的应用极其广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服按扣、飞机上的安全带,火车车厢的挂钩、航天器的对接系统等都借用榫卯结构实现分合;军事上,枪械可以快捷拆卸拼装而不用螺钉;计算机的显示卡可简便插入而固定,都是榫卯的神力。一些复杂结构中,往往桦里套着桦,卯里含着卯,如古代宫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复杂榫卯结构的代表。事实证明,精髓的技术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湮没,而会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地发扬光大。

木结构 关注微信
手机点击拨打:13282000900

24小时客服电话

设计建造:132820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