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的建造主要是要考虑、选址,传统的名词叫“相地”,和亭本身的造型处理,亭的建造从观赏实践性的角度出发要让人从亭内望外,有景可观;从外望亭,又能使之融合于周围景境之中。
一、选址
计成在《园治》一书中提到:“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亭的位置看似灵活多样到处都可, 实则不然。虽无定式可循,却是有法可依,是由景来决定的。一方面是为了点景, 一方面是为了观最。《题云海亭》:亭前山色绕危栏,亭下波涛直浸山。披上渔舟亭上客,相看浑在两图间。这首诗充分描写了在自然的山色中,亭既是观澜山水的绝佳观景点,同时又可作为景色的一部分和谐的出现在用诗句勾勒的山水风景画当中。
园林中,山石水池,都是自然山川的摹写。所以,山上建亭,不但丰富了山的轮廓, 而且能使山石充满生气,为观赏提供合宜的尺度。同时,在园林空间构图上,还经常起着控制制高点的作用, 从而形成山石景物的重心所在,正所谓:“山得水而活,得草木丰,得亭榭媚”。水面较为开方,水体多为静态,临水设亭,点染水面,形成生动的倒影,亭影波光,变幻莫测丰富了水面的层次感和观赏效果。水中之亭,往往还是观赏水面景色的佳地,因此,湖心亭既可以点染风光景色, 丰富水面,义为游人提供了观赏水景的立足点,令人有身在水中之感。
另外, 转折处建亭, 可提供小憩之处, 起到标示道路,提高兴致和丰富景观的作用; 空白处建亭,可控制人迹所到的每一个角落,使风景意趣连续不断,为全局增色。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人工园林,都难免会有边角地段和景观薄弱之处。为改善这些地方的环境,弥补空间构图上的欠缺,亦常置亭, 增加景色魅力。
二、形式、材质等造型
选址之后就要考虑亭的造型形式,材质体量等问题。亭是直接受着自然环境和地貌特点的制约的,它的造型和尺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环境的需求。计成说:“随意合宜则制”。造型得体,是因地制宜的体现,也是人工与天然情趣融合的主要环节。
亭的造型中立面形式多为一层,当然也有多层,目前看到资料做多的为八层十层。景真八角亭可以分为亭基,亭身和亭顶,其中顶的形式最为灵活多变,可以说是囊括了所有中国建筑中顶的一切形式。平面形式有三角行,正方形,长方形,矩形,圆形,六角,八角形,扇形,梅花形,联合形式等。
材质同中国传统建筑一样多以木建筑为主,但是也包括石亭,砖亭,茅亭,竹亭,铜亭等。由此不难看出,亭本身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之集中体现,是它的一个缩影。
三、功能
亭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中,因其灵活多变的形式,几乎满足人们生活各个层面的活动要求,如休息、庇护、纪念、谕世等。只是因条件变化,历史发展等因素,亭自身在形式与功能上也在不断变化之中。
建于村头、街尾的路亭,既是村民耕作之余,下棋、纳凉和聊天、饮酒的活动场所,又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公共活动空间,是村中交往活动空间。在村镇的总体布局上,占据非常重耍的位置。有的甚至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亭也是木制结构为主,保留至今的多为明清时期建造,但是通过历史诗词中的诗句我们不难看出市亭所具备的娱乐性功能,与今日的酒吧有着极为相似的功能。都亭可以饮酒、住宿;旗亭内饮酒;邮亭内可住宿。
除此之外, 亭的功能还很多, 王振复先生在《中华意匠·中国建筑基本门类》一书中还列有观兵,讲学,珍藏,避暑,观瞻,迎饯,游宴,祭祀,流殇,待渡,庇护,风水,象征等。功能虽多,但大都属于无实用价值之精神文化功能。钟华楠在《亭的继承》中谈到,“亭是中国建筑物中最无实用价值而功能又最多,最奇妙之空间。英国哲学家罗素赞中国‘无用’之文化最值得欧美学习。亭之无实用,但为闲逸事乐人生而设,这是无用中之最大的精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