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地基的做法

木结构

发布日期:

古典房屋

从基础到柱根的部分称为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基础,对维持上部结构的稳定起主导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代木结构建筑基础相关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古代文献中,有两个文献对我们理解古代建筑有重要作用,一个是清代的工程实践,另一个是宋代的建筑方法。《营造法》主要总结了宋代以前的建筑,其中对古代木结构的研究较多,是木结构研究的重要参考。后来的工程实践是明清建筑的总结,也是古代建筑研究的重要文献。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基础可以根据古代建筑的文献进行分类,分为以下几类:

古建筑木结构

1)天然石材基础。

天然岩石地基主要是利用天然岩石作为建筑物的基础,比较特殊。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布可吉,采用天然石材地基进行地基处理。使用天然石材做地基,首先要了解天然石材的特性,才能用于地基处理。要了解岩石,要从它的成分和是否有足够的承载力入手,才能保持上部结构的稳定。

2)夯实地基。

夯土地基作为古建筑的基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河南省发现的宫殿建筑已有相关专家学者调查,认为该建筑群基本采用夯土基础,发现宫殿周围夯土深度较深,夯土坚固性优于其他地方。凤雏县(位于陕西省岐山)的建筑地基也被认为是夯土地基。明代,人们采用夯土技术处理地基,一般采用素土夯实。清代素土夯实技术已不能满足结构的承载力要求,但一些少数民族、一些小型建筑和临时构筑物仍采用素土夯实地基。

3)碎砖、粘土地基。

碎砖粘土技术的基础是夯土技术的改进方案。素土不再用于直接压实,素土中一般掺入碎砖、瓦片、石渣等一些废弃的粗骨料,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强度。古代文献记载,战国时期城墙的地基是用碎砖瓦泥混合而成,以提高地基的强度。南曾基,也在五台山,在柱基础处理下加了瓦和碎砖。碎砖粘土地基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碎砖和夯土在建筑基础槽内自下而上分层布置,每层夯实后再夯实下一层。这就是北京故宫建筑中城墙的城门是如何处理的。

4)灰土地基。

灰土地基的操作是将黄土和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铺设在基槽内,然后分层压实,形成灰土地基。灰土地基常用配合比见表1。根据工程尺寸和夯击直径的不同,夯石灰土和小夯石灰土是两种夯击方法,其中大夯石灰土可分为小夯石灰土和大夯石灰土两种。各种建筑都使用大型夯实石灰土。夯击时,夯击数(称为“一罐”)的标准是四个以上,而小夯灰土每罐使用的夯锤较多,一般可分为二十四个夯锤,在灰土地基中,有一种独特的方法是在灰土地基中加入糯米汁,俗称糯米汁灰土地基。

5)砌体基础。

明代建筑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地基处理方法,采用砖石进行地基处理。砌体主要由砖或石(方石、卵石等)制成。)和砖石之间的挡土墙。砌筑基础所用的砂浆比例为3: 7或4: 6(浆体比例)。

木结构古建筑

6)筏形基础。

筏形基础,在现代建筑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桩承台”,横截面为方形或圆形,基础为整齐的排木。适用于土质条件较差、上部结构较重的建筑施工。筏板基础可以有效防止建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7)桩基。

桩基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建筑中都可以看到,一般用于土体或相对松软的土层。与现代建筑不同,古代桩基是用木头而不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制成的。当时认为木材坚韧,耐久性好,在地下水位附近可以承受较大的承载力。

木结构 关注微信
手机点击拨打:13282000900

24小时客服电话

设计建造:1328200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