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结构的建筑特色

木结构

发布日期:

古典大门

中国传统建筑从古至今不断发展,一脉相承,形成了独特的木结构体系,以巧妙的“墙倒屋不塌”的柱网结构,发展多年的庭院式群院,在艺术形象上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古代工匠充分利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升降、屋顶升降,形成了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顶的脊端也用适当的雕刻装饰,屋檐瓦也装饰。宋代以后,琉璃瓦被广泛用于给屋顶增添色彩和光泽。此外,其他许多屋顶样式相继出现,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状从这些屋顶中组合出来,使中国古代建筑在利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艺术形象方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古典木结构

巧妙科学的框架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框架上最重要的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框架结构,也就是用木柱和木梁构成房子的框架。屋顶和屋檐的重量通过梁架转移到柱子上,墙体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古谚“墙倒屋不倒”,大体指出了中国建筑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有了这种结构,房子可以满足不同气候条件下不断变化的生活和生产功能需求。同时,由于房子的墙壁没有负重,所以门窗的布置有很大的灵活性。此外,中国传统建筑屋檐下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是“斗”。它由桶形木块和弓形横杆组成,纵横交错,层层挑出。这种构件具有支撑承重梁框架的功能和装饰功能。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的简化,梁直接置于柱上,导致斗拱的结构功能几乎完全消失,成为近乎纯粹的装饰品。

庭院式组团布局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有一个简洁的组织规律,即每一座房屋、宫殿、官署、寺庙等建筑都是由几个单体建筑和一些回廊、围墙环绕的院落组成。一般来说,大部分院落前后串联,通过前院到达后院,是中国封建社会“老幼有序,与众不同”思想的产物。宋代欧阳修《蝶恋花》中有“庭院有多深?”话说,古人曾把大官僚的住所形容为“侯门深似海”,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群体和布局通常是沿着纵轴和横轴平衡对称地设计的。比较重要的建筑都位于纵轴上,而二手房位于其左右两侧的横轴上。北京故宫的组团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就是最能体现这种组团布局原则的典型例子。这种布局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按照封建宗法制度和等级观念,男女、老幼、主仆在住房上做出明显的区别是最方便的。

 

古典木结构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是一门技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古代建筑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的特点,特别是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装饰性屋顶。中国古代工匠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来达到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中有“造庙之翼”的说法,说明3000年前的诗人已经在诗歌中歌颂过祠堂的铺盖。在汉代,后世有五种基本的屋顶样式:四坡的“庙顶”、四、六、八坡或圆的“金字塔屋顶”、两坡两山墙与屋顶平齐的“硬山顶”、两坡两山墙与山墙外挑顶的“悬山顶”、上半悬山下半四坡的“歇息山顶”。

在中国古代,工匠最敢于使用颜色,最擅长在建筑装饰中使用颜色。这一特点与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密不可分。由于木材不能长久使用,中国建筑长期采用在木材上绘画和桐油的方法,以榫卯保护木材和加强木材构件,同时增加美观,从而达到实用、坚固和美观的结合。后来,柱子和横梁用红色装饰,或在斗方、梁和方等地方画彩色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积累了丰富的色彩使用经验,例如在北方传统建筑中,就非常善于运用鲜艳色彩的对比与和谐。房子的主体部分,也就是经常能晒到太阳的部分,一般都是暖暖的,尤其是猩红色;屋檐下,绿荫搭配蓝绿。这样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浓淡,形成了赏心悦目的对比。同理,在山川秀美、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色彩一方面受到封建社会建筑等级制度的限制,也是因为南方四季常青,百花齐放。为了使建筑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它使用的颜色相当优雅,用白色的墙壁、灰色的瓷砖和栗色、黑色和深绿色的梁柱,形成了一种美丽优雅的风格。

木结构 关注微信
手机点击拨打:13282000900

24小时客服电话

设计建造:13282000900